在晋文公重耳继位之后,春秋时期的争霸大多集中在晋国和楚国之间,其他国家如齐国和秦国几乎没有机会插手其中。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很简单,秦国早被晋国所封锁,而齐国则在各个时期的兴衰中遭遇了不幸:要么碰到晋国的强势扩张,要么遇上楚国的强大崛起。如果秦国和齐国能有所作为,或许中原的小国们还能在三足鼎立或四方会谈中找到更大的游走空间。然而,秦国与齐国的弱势使得中原小国们在这场两强争霸的夹缝中受尽困扰。
这些小国面临的局面是这样的:若投靠晋国,只会遭到楚国的打压;若选择楚国,同样也会遭遇晋国的敌视。如果采取两边都不站队的策略,那就只能同时面临晋楚两国的压迫。在这种日子下,中原的小国能期盼到什么未来呢?其中,郑国的处境最为典型。最初,它投靠楚国,却时常受到晋国的威胁;后来,他们又支持亲晋的接班人,却又被楚国恐吓。最终,郑国直接表示:我们只愿顺从最强大的国家,你们想让我臣服,最好先在其他地方立下赫赫战功,再来这里彰显权威!
展开剩余72%郑国的这一表态,几乎代表了中原各小国的心声。于是,各国纷纷支持郑国的立场。晋国与楚国一看,局势不妙,继续这么下去,他们就会把中原搞得一团糟。最终,小国们要么选择无所作为,要么会把支持的希望寄托在秦国和齐国身上。这时候,晋楚两国就会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他们的霸主地位正被日益侵蚀。如果秦国或齐国中有人能够借机崛起,并提出“让我来担任霸主,保证你们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各小国很可能会纷纷站队,选择另一条出路。
这种局面迫使晋楚两国做出了调整,双方先后举行了两次会盟,正式划分霸权的版图,这两次历史上的“弭兵会盟”便是这一过程的标志性事件。这些会盟的内容相对简单:将世界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晋国和楚国,这两大超级强国被视为“世界警察”,主要负责镇压局部叛乱和维护秩序;第二等级则是秦国和齐国,作为一流强国,它们不仅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负责对“世界警察”进行监督;第三等级则是中原的那些小国,包括郑国、鲁国、宋国、卫国等,他们的职责则是向第一等级的国家进贡。
第二次“弭兵会盟”发生在公元前546年,随后的约四十年,中原迎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在这段和平时光里,晋国陷入了内部分裂,贵族们为争夺权力互相斗争,而楚国则将目光投向了华东的吴国,准备在该地区扩展势力。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东周的五百年历史不应仅仅被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而是应该以“弭兵会盟”为分界点,添加一个新的阶段。从周平王东迁至“弭兵会盟”这一段时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秋”时期,那时各国风云变幻,强者轮流登场,最终晋国与楚国两大强国脱颖而出。
然而,在“弭兵会盟”到三家分晋的时期,又出现了吴国和越国这两个意外的变量。在它们的巅峰时期,这两国的实力甚至能与秦国和齐国相抗衡,直指晋国和楚国的霸主地位。吴国曾一度攻占楚国的都城,迫使晋国交出霸主之位;而越国则灭掉了吴国,展现了惊人的实力。这一时期,晋、楚、秦、齐、吴、越六国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华东与华南地区成为了新的战略重点,也为后来的战国时代奠定了基础。
传统史学者无法理解,为什么吴国和越国这些之前鲜有记录的小国,能够突然崭露头角,甚至挑战晋楚两国的霸主地位。他们的解释是:晋国为了打击楚国,支持了吴国;楚国为了削弱吴国,反而扶持了越国。尽管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显然没有抓住真正的核心。支持的前提是被支持者本身具备足够的潜力;如果吴越之地仍然荒凉不堪,那么即使想扶持,也难以成功。
春秋初期的争端本身就有其局限性,如果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原,那么中原小国的命运必定被两强争霸或者四强并立所左右。毕竟,晋、楚、秦、齐等国的崛起,无一不与周王室有着紧密联系,而吴越两国则因其被流放到偏远地区,早期并未受到重视。因此,吴越的崛起无疑为整个局势带来了意外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吴国和越国更像是历史的“乱入者”,他们的崛起,实际上打破了春秋时期原有的局面。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后来的历史阶段。比如汉朝的崛起,是因为北方有强大的匈奴,唐朝的强盛,则是因为西方有吐蕃。如果没有这些外来力量的加入,可能中国历史的进程会完全不同。从这个视角来看,吴国和越国的强势崛起,恰恰是给了春秋末期历史新篇章的开篇。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的股票杠杆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