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一句句诗词穿越时空,激起了现代人对“七夕”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力量,更有对纯真爱情的浪漫想象与具象表达。往更深处看,“七夕”是升腾着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的,而这也是无数爱情故事栖居的生命之本。
如今,兼具文化内涵、浪漫爱情与烟火气的七夕,也面临着传统习俗被淡忘、文化内涵被消减、纯真浪漫渐消失、生活气息渐淡漠的困境。何以破局?——凝聚守护共识,坚定文化自信,找回“仪式感”。而“仪式感”往往藏在一个个民俗中。《荆楚岁时记》载七夕乞巧习俗,“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找回“仪式感”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代际传承与守正创新。现代文明稀释、外来文化冲击、功利主义侵蚀……这些因素正在打破代际之间的沟通通道、改变文化叙事风格。于此,“文化两创”为我们开启了新的思路与实践路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时珍尝遍百草编撰《本草纲目》等古代故事启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始终流淌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精神血脉——血脉不断、精神永存。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东京梦华录·七夕》如是记载,可以想象宋代七夕节的文创产品“磨喝乐”何其风靡。试想一下,七夕之时,推出一款以“磨喝乐”形象为原型的吉祥物,结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与消费趋势打造原创IP,或将再次风靡全国,让七夕的浪漫爱情与文化传承永不止息、生生不息。
(作者:邬勇)
发布于:山东省正规的股票杠杆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