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每当我读到“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句话时,内心总会被深深震撼。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画面:无数为了保卫家园的士兵、百姓、贵族,他们不分身份地位,只要能够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便毫不犹豫地投身战斗。此时此刻,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护这个曾经过无数艰难岁月才建立起来的家园。这句誓言已经代代相传,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证明了秦国有着不可动摇的根基。
大家最熟悉的秦国历史,莫过于嬴政统一六国,确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制度,奠定了大秦帝国的基础。然而,在这一辉煌时刻之前,秦国曾经历过艰难的岁月,正是前人的艰苦奋斗,才为后来的强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就像一个神秘的黑洞,很多细节鲜为人知。孙皓辉通过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将秦国从六国分裂到最终崛起的过程娓娓道来,展现了一个充满斗志的民族如何走向强盛。
孙皓辉原为西北大学的法学教授,他从1992年起,将自己的研究兴趣从法学转向了中国文明史,经过16年的辛勤耕耘,写下了《大秦帝国》这部11卷本、共计500余万字的历史小说。如今,我们读到的《大秦帝国》精华版,正是基于这部庞大作品的基础,精心删减和整理的100多万字内容,去除了部分冗长的篇幅,更加适合现代读者阅读。
作者曾说:“《大秦帝国》最艰难的部分,就是如何剪辑材料,理清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帝国时代既充满着浩瀚的风云,又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大量复杂的史料和无数支离破碎的故事经常让人感到无从下手。”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时代。
展开剩余75%01 临危受命,兄弟携手
古代帝国传位通常遵循长子继承制。然而,当皇室子嗣众多时,继承权的争斗不可避免,尤其是当每个王子都极具才华时。秦献公决定将次子嬴梁渠立为太子,这一决定引发了长子嬴虔的内心不满,但他却没有作出反抗。相反,他承诺会帮助弟弟稳固秦国,并为此誓死效忠。
公元前362年,秦国与魏国在河西少梁山爆发了惨烈的战斗,双方死伤惨重。秦献公也在战斗中被毒箭射伤,生命危在旦夕。在临终时,秦献公将儿子嬴梁渠正式册封为太子,并交代长子嬴虔辅佐弟弟,保卫国家。在他死后,嬴梁渠继位成为国君,而嬴虔则带领着军队冲锋陷阵,为秦国的存亡奋战。
在多次外敌围攻秦国时,嬴虔亲自带领4万骑兵奔赴边疆,奋力抵抗匈奴,切断了六国的外援,使秦国得以在风雨飘摇之中立稳脚跟。
02 深刻反思,不忘国耻
历史的进步源于对失败的深刻反思。没有反思,就无法从过往的经验中汲取教训,走向更好的未来。秦国曾有过辉煌,但也经历过衰弱的低谷,甚至差点被六国瓜分。面对这些历史上的失败,秦孝公深知,必须从前人的失败中总结教训,才能让秦国强盛再起。
秦国曾是战国七雄之一,但国力的衰退使其在后期陷入困境。为了警示自己,秦孝公在一块大石碑上刻下了“国耻”二字,并且亲自用血染色。在一个细雨如丝的清晨,一位老人拉着马车,车上放着这块石碑,带着年轻学徒前去请秦国最精湛的工匠雕刻字迹。石碑上刻着:“国耻”三个字,而右上方则刻有:“国人永志,六国分秦,乃国耻,天下卑秦,丑莫大焉。”
在秦国历经磨难之时,秦孝公并未选择屈服,而是带领全国上下拼尽全力反击六国的侵略,誓死捍卫国家尊严。
03 虚心采纳建议
历史上,最难得的帝王并非那些自负且固守己见的人,而是那些能够虚心接受建议,聆听他人意见,并通过讨论采取合理行动的君主。秦孝公即是如此。
当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继位。然而,魏国迅速联合其他五国,试图趁机打压秦国。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秦孝公召集国中贤臣,共同商议对策。就在大家陷入僵局之时,金剑令使者景监提出了一项极具实效的建议:通过重金收买六国的权臣,进行分化瓦解,延缓六国联合的进程。
这一方案虽然没有进行直接的军事对抗,却为秦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通过秘密游说,逐步削弱六国的合作关系,秦国成功拖延了外部压力,也为内部恢复力量赢得了机会。秦孝公虚心采纳这个建议,并立即付诸实践,最终促使六国的联盟逐渐解体,为秦国打破困局。
04 总结
秦国的崛起和统一,虽然仅仅持续了15年,远不如罗马帝国那样拥有百年历史的辉煌,但它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却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秦国的强大不仅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也改变了整个东亚的格局。通过这部《大秦帝国》历史小说,我们得以深入了解这个时代的种种风云。
这部作品以叙事的方式呈现,生动且富有画面感,犹如一集集扣人心弦的电视剧,使人欲罢不能。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推进,而这些曾经的故事却总是以不同的面貌重现。阅读这部小说,我们不仅能了解秦国的兴衰历程,更能从中汲取许多对于权谋、政治和人性深刻的洞察。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的股票杠杆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