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善玉,这位被誉为“沪剧女皇”的艺术家,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沪剧事业。作为上海沪剧艺术院的院长,她不仅是舞台上耀眼的明星,更是沪剧发展道路上的中流砥柱。凭借《一个明星的遭遇》《牛仔女》《血染姊妹花》《今日圆梦》等作品,她在20岁出头便红遍全国,成为观众心中的偶像。正因如此,当她在事业巅峰期选择离开舞台时,外界一度充满疑惑,甚至有人编织出她“三次婚姻”的传言,但这些并非事实。
茅善玉1962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童年时,她对沪剧并无特别兴趣,进入这一行几乎可以说是“误打误撞”。12岁那年,上海沪剧团首次单独办学,面向社会招收学员。懵懂的她以为只是唱唱歌、跳跳舞,便抱着好奇心参加了考试,结果意外考中,从此走上了沪剧之路。
展开剩余79%刚进入剧团的茅善玉毫无表演和发声基础,起初连最简单的台词、唱腔都掌握不好。她在《星星之火》中出演12岁的包身工,由于嗓音发不上去,舞台上屡屡出错,观众甚至发出倒彩。演出结束后,老师曾劝她改去舞蹈队当服装管理员。但这番劝告反而激起了她的斗志,她坚定地说:“不行,我一定要当演员!”最终,她靠着顽强的毅力和对老师的反复请教,终于突破了声乐上的瓶颈,成功留在剧团。
1981年是她演艺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年仅19岁的她被选中主演《一个明星的遭遇》,饰演上海三四十年代的歌影双栖巨星周旋。为了把握这个角色,她将自己关在屋里苦心钻研,墙上贴满周旋的照片,日复一日模仿她的举手投足、唱腔和神态。最终,演出大获成功,并被改编成戏曲连续剧《璇子》,播出后轰动一时,年仅21岁的茅善玉因此名声大噪,成为上海少女心中的榜样。此后,她主演了《魂断蓝桥》《红灯记》《庵堂相会》《严凤英》《董梅卿》等一系列经典剧目。凭借精湛的表演,她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后来又多次斩获白玉兰戏剧奖、中国戏剧节优秀主角奖等殊荣。
然而,1993年茅善玉却做出了震惊业界的决定——离开沪剧团。原因有三:首先,改革开放后娱乐形式多样化,沪剧陷入低谷;其次,父亲因病离世给她带来沉重打击;最后,她与剧团新领导理念相悖,屡遭强制性安排演出,身心俱疲。脱离剧团后,她短暂迷茫,后来选择下海经商,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1994年,她在一次商务往来中结识了上海籍企业家陈建中。陈建中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是一位事业成功的商人,对她一见钟情,体贴入微。1995年,两人喜结连理,三年后女儿陈瑞怡出生,茅善玉逐渐将重心转向家庭,过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2002年,上海沪剧院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剧团同仁纷纷找到她求助。起初,她因顾虑家庭婉拒,但在老同事们真情流露的劝说下,她毅然接下院长重任。她大刀阔斧改革,不仅解决了财政危机,还打破“只收上海籍学生”的惯例,招收外地学员,并安排老演员手把手教授上海话。虽然外地学生学习极为艰难,但在她的努力下,沪剧得以延续生机。
关于她的感情生活,外界传言颇多,甚至有人称她有过三次婚姻,或与已故沪剧演员朱剑有过关系。事实是,她与陈建中的婚姻一直稳定美满,只因丈夫低调不愿抛头露面,才让流言四起。
如今的茅善玉已63岁,但依然活跃在沪剧舞台。2025年3月8日,她在嘉定菊园新区“沪剧名家讲堂”上担任主讲嘉宾,讲述沪剧电影《敦煌女儿》的创作故事,并演唱其中的经典唱段。同年,她还与潘虹、周野芒合作主演沪剧电影《菜肉馄饨》,令人倍感期待。
茅善玉曾动情地说:“五十年前,我只是一个普通小女孩,是时代成就了我。如今仍有观众支持,我就一定会尽力为沪剧再做贡献。”正如她所言,数十年来她用行动践行了承诺,至今依旧奔走在沪剧传承的道路上。她不仅是舞台的明星,更是“上海女儿”,是沪剧的守护者和开拓者。
发布于:山东省正规的股票杠杆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