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是亚洲南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29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人口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中国。如果把时间拨回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当时的印度和中国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经济落后、民生凋敝。然而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两国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印度虽然进步明显,却仍被戏称为开挂的民族。这种发展差异的背后,印度独特的种姓制度扮演了关键角色。
种姓制度堪称印度社会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它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整个印度社会。这个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入侵印度次大陆的雅利安人为了巩固统治,创造出了这套社会分层体系。有趣的是,最初的种姓划分并不像后来那样严格,但随着历史演进,特别是在应对外族统治的过程中,这套制度逐渐演变成一套严苛的社会规范。
在印度教圣典《梨俱吠陀》中,用人体部位生动地描绘了种姓制度的架构:最高等的婆罗门相当于嘴巴,象征智慧与神圣;刹帝利如同双臂,代表权力与保护;吠舍好比大腿,体现生产与流通;首陀罗则像双脚,承担着支撑作用。而最底层的达利特,甚至不被纳入这个人体之中,他们被称为不可接触者,处境最为悲惨。 在这个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不同种姓的命运天差地别。婆罗门垄断了知识和宗教权力,连国王都要对他们礼让三分。刹帝利虽然掌握军政大权,但在精神领域仍需仰仗婆罗门。吠舍阶层构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从事着商业和农业活动。首陀罗只能做一些低贱的工作,而达利特则被迫处理最肮脏危险的活计,比如清理粪便和焚烧尸体。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狡猾的殖民者发现可以利用种姓制度来分化印度社会,于是刻意强化了这种等级划分。1947年独立后,印度虽然在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三千年的文化惯性岂是朝夕可改?时至今日,种姓观念依然深深植根于印度人的思想中。
现代印度,种姓歧视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肤色歧视。仔细观察宝莱坞就会发现,那些大红大紫的演员几乎都是浅肤色。这不是巧合,因为在印度人的潜意识里,肤色深浅直接关联着种姓高低。贫民窟里那些深色皮肤的居民,在就业、婚姻等方面处处碰壁,这种隐形的歧视比公开的隔离更令人窒息。 更耐人寻味的是,印度人甚至给外国人也划分了种姓:欧美白人被奉为上等婆罗门,经济条件一般的白人则被视为刹帝利。这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像一道无形的天花板,限制了社会流动性和创造力。反观中国,通过彻底的社会革命打破了阶级壁垒,为每个人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这或许正是中印发展道路分道扬镳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布于:天津市
正规的股票杠杆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