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银禄,钓鱼台11号楼的第二任机要秘书,这11号楼,是伟人妻子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11号楼”也就成了她的代名词。
杨银禄出生于河北的定县,也就是现在的定州市。他的家庭很普通,就是一个贫苦农村家庭。
1957年,19岁的他参军入伍,后来成为了中央警卫团的一名战士。
1967年,这一年的1月6号,他被调去了办公厅主任值班室工作,只有两个名额,杨银禄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在值班室的工作很繁忙,但他还是很快的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就在他刚适应新环境没多久,新的人生转折点就来了。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来源:《庭院深深钓鱼台》.杨银禄著.
展开剩余92%汪东兴来找我谈话在值班室这个新岗位待了八个月,1967年的10月3号,北京的天气还很闷热。
这一天上午,杨银禄像往常一样正常值班。
他每天的工作很简单,但是工作量大。一边整理着从北京各机构、全国各地送来的文件和资料,一边还得守候着电话。最忙的时候,一天送过来的文件都能装一个大麻袋了,身旁的电话也是响个不停。
一天忙下来,电话就没停过,长时间接触电话听筒,耳根子也有些生疼。
他忙到11点左右的时候,高成堂(汪的秘书)打来电话。
“下午3点,你过来一趟”
那时候,汪是办公厅的主任,也是杨银禄的上级领导。而杨银禄只是一个基层小干部,他几乎很少和这个上级有接触,这次打来电话,让过去。杨银禄也是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就这样,一直忐忑到下午3点,杨银禄来到了汪的办公楼。
高成堂早早的就在大楼门口等着了。
让杨银禄没想到的是,高成堂的态度很是客气,把他迎进会客厅,倒上一杯茶之后,让他先等着。
高成堂这种客气的态度,让原本还有些忐忑的杨银禄,有了一些安心。
约莫过了一分钟,汪东兴就进来了。
这也是杨银禄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自己的上级领导。
他中等身材,脸有些圆,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双眼很有神——这是杨银禄对他的第一印象。
汪走进会客厅,主动和杨银禄握了手。
“你就是杨银禄同志?”
“是”
看到领导走进来,杨银禄唰的一下就站起来。他心里还是很紧张,就站着一动不动。
汪东兴也看出来他的紧张,笑着说别紧张,指了一下旁边的沙发:“请坐,坐下来说话”
这一个“请”,让杨银禄的心里多少有些温暖,他没想到这么大的领导,会这么亲切。
等他坐下来,汪也没有绕弯子,直接就说,要把他调去钓鱼台11号楼工作,具体的职务就是当机要秘书。
那时候,11号楼的秘书是阎长贵,是毕业于中国人大哲学系的高材生。
“原来的那个秘书有新的工作安排,你回去后准备一下,明天就去钓鱼台11号楼报到,我亲自送你过去。”
杨银禄一听到这个工作调动,一时间震惊得失误了。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被调去11号楼当秘书,而且还走得这么急。
要知道11号楼的女主人,可是个地位显赫、影响很大的一个人物。杨银禄觉得自己这么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没啥学历,没啥资历和背景的人,居然能给她当秘书,也太不可思议了。
于是,他几乎是下意识的就推辞,说自己难以胜任秘书这份工作。去那里当秘书,他文化程度不高,也不是笔杆子,怕误事。
在这之前,面对组织上对自己的任何工作调动,杨银禄还真没有说过一个“不”字。这次他几乎是下意识的拒绝,可见他确实担心自己难以胜任。
晚年的时候,杨银禄写回忆录,在谈及这段往事,他说自己的当时下意识的拒绝,不是害怕。而是对工作、对领导负责,自己没有能力当秘书,过去了会耽误领导的工作,会误事。那个年代的人,是比较纯粹的人,对工作的责任感,也不是如今的人能理解的。
或许是早就意料到杨银禄的这个态度,汪东兴也没有惊讶,更没有恼怒,反倒是做起了思想工作:“你可是精心挑选出来的,我信任你,你的材料和照片都送过去了,她也同意。你现在要是不去,这不是让我为难了嘛。”
汪给他简单的说了一下,过去以后的一些具体工作。
主要的工作就是收发文件,管理文件。考虑到他确实不善于做文字工作,这方面的工作会有专门的人来负责。
“你去试一试,态度要认真,工作要积极,干好了就接着干下去,实在不行我再把你调回来”。
末了,汪还告诉杨银禄,明儿早上十点就来办公室,他亲自开车送去11号楼。
尽管汪东兴语重心长的开导了,但是,杨银禄心里还是发怵。他就那么直愣愣的站着,我们来看看在回忆录里,杨银禄是怎么描述当时的场景。
“他的话,我觉得是通情达理的,但是,我还是不敢担任如此重要的工作,愣在那里,既不点头,也没摇头。”——来源:《庭院深深钓鱼台》.第3页.杨银禄著.看到杨银禄这样的态度,汪还是没有恼怒,毕竟是要去11号楼工作,多多少少还是会有顾虑和担心的,他接着耐心开导。
在他的耐心开导下,杨银禄的思想这才有了转变。
他心里想,汪主任工作那么繁忙,还为了自己工作调动的事,花费这么长的时间给自己做思想工作。
就这样,杨银禄答应了下来。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在那里,一去就是五六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我过着梦魇般的生活。”——来源:《庭院深深钓鱼台》.第4页.杨银禄著.初到钓鱼台11号楼1967年,这一年的10月4号,上午11点左右。
一辆红旗牌轿车,缓缓来到了钓鱼台国宾馆。
车上,有汪东兴和他的秘书高成堂。
这钓鱼台国宾馆,是为了迎接建国十周年庆典修建的。国宾馆也因为坐落在钓鱼台古遗迹的缘故,也就被称之为“钓鱼台国宾馆”了。
在钓鱼台园区内,围绕着5万平方米的中心湖,逆时针修建了17栋别墅小楼,都是统一的两层楼高。
园区内小路弯弯,树木葱郁。
刚开始的时候,江是住在东北角的5号楼,这栋楼之前是周公居住和工作的地方。
这5号楼距离围墙外面的马路有些近,平常也车来车往的,虽然声音不大。但是呢,江患有严重的植物神经失调病症,对外界的声音尤其敏感。她嫌这里不够安静,提出要搬家的要求,随后就搬去了11号楼。
这11号楼的位置稍微有些偏,和马路也有些远,倒是安静了不少。在11号楼的东南面不远处,就是12号楼,这栋楼是伟人办公和休息的地方,不过他很少住在里面。
11号楼的南面就是一个小湖,往西而去就是玉渊潭公园。之前是开放的,后来考虑到安全性就关闭了。西北面是没有人使用的10号楼,北面是一大片视野开阔的绿草坪。往东而去是14号楼,不过和11号楼的距离有点远。
这11号楼里面的客房有26间,一楼是24间普通客房,在二楼是两间豪华套房。楼内还有大小两个会客厅,和一个宴会厅。
江就住在二楼,警卫员、厨师、秘书、护士这些工作人员们,都住在一楼。
这就是11号楼的大概情况,杨银禄也是第一次见到这11号楼。
汽车一路行驶到了钓鱼台的东门,过了一座小桥,再往南拐个弯往前走个一百多米;再朝西面拐个弯,往前走个100米,再往南拐,就能看到前方出现一栋乳白色的二层小洋楼——这就是钓鱼台十一号楼。
眼瞅着要到了11号楼,汪主任让司机把车子停下来。
靠进了,他担心汽车的轰鸣声会吵到楼里的人。
车子停了后,三人就缓缓走进11号楼。
刚进门,汪主任就在杨银禄身旁,压低声音嘱咐着:“现在是她睡觉的时间,你在这里工作,说话的声音要小声些,走路的动静也不要太大。她神经衰弱,休息不好,对声音敏感”。
正说着,就到了阎长贵的办公室。
一进来,那床上的被子都还来得及叠整齐,一看就晓得阎长贵也是午睡刚起来。
他也是晓得汪主任今天要带一个新人过来的,不过,阎长贵压根不知道新人是来代替他的,他还以为是给自己找了个副手。
他之前就多次和领导提及过,自己工作太忙,一个人难以应付。原本,他以为给自己找个副手是没戏的,没想到汪主任还真给自己找了个副手。
他哪里晓得,随着杨银禄的到来,他在11号楼的工作也就走到了尽头。
“汪主任来了”
阎长贵揉了揉疲惫的双眼。
“这就是杨银禄同志......你先把要注意的问题和他需要做的工作向他好好介绍一下,等领导起床后,你把杨银禄同志介绍给她,有什么事,你再打电话给我。”——来源:《庭院深深钓鱼台》.第6页.杨银禄著.嘱咐完,汪主任朝着阎长贵点了点头,就出去了。
屋子里,就只剩下阎长贵和杨银禄两人。
阎长贵当时也就只有30岁,1966年挑选11号楼第一任机要秘书的时候,有四个备选人。在这四个备选人里面,阎长贵的各方面条件都不是最好的那一个。他年轻、行政级别最低,但最后能选中他,除了他是中国人大的高材生之外,还有就是他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很简单,而且对工作踏实认真,还能写文章。
哪晓得,在11号楼才工作上半年的时间,原本只有30岁的他,看上去倒像是一个上了40岁的人了。
杨银禄对自己的这个前任,第一印象是这样的:
他的个子不高,背有些驼,面色憔悴,双眼里面充满了红血丝,眼角还带着些许眼屎。一副深度近视眼无精打采的挂在鼻梁上,看样子有很多日子没有休息好了。——来源:《庭院深深钓鱼台》.第6页.杨银禄著.对于杨银禄,阎长贵的第一印象又是啥呢?
我们来看看阎长贵在书里是怎么描述的:
“......他是个连级干部,个子不高,同我差不多,比我小一岁......人看上去很聪明......我和杨银禄同志共事三个月,合作得不错,关系挺好,迄今仍有往来”——来源:《问史求信集》.第232页.阎长贵/王广宇.合著.刚午休起来的阎长贵,没忍住打了一个哈欠,对着杨银禄说:“我已经听过你的大名了,欢迎老杨到这里工作。”
说这话的时候,阎长贵上下打量了一下面前站着的这个老杨:“你挺精神,看着很精干,比我年轻。”
“你今年多大了?”
面对询问,杨银禄伸出了三个手指:“30岁,不年轻了。”
“比我大一岁,咱们算是同岁呢”
简单的寒暄过后,阎长贵招呼杨银禄坐下,这才和他谈了正事。
主要是告诉老杨,领导的身体不是很好,有比较严重的植物神经紊乱,对声音很是敏感,还怕见生面孔。只要声音过大,看到生面孔,就会不由自主的紧张,出虚汗,还会发脾气。
“我们在楼里说话、走路、开关门窗这些,动作幅度不要太大,要轻轻的,这些细节一定要千万注意。”
除此之外,阎长贵还特意嘱咐他另外两个重要的细节:
第一:短时间还是不要和她见面,尽量躲着;
第二:倘若实在躲不开,也不能扭头就跑,一跑就坏事。
这第一条很简单,就是因为她怕生面孔,这才让老杨先熟悉熟悉环境。等他和领导说了以后,让领导也先熟悉熟悉这个新来的面孔。
至于第二条,真要是躲不开,也不能跑,这可如何是好呢?
阎长贵也给出了解决办法,很简单:
“.......她不跟你说话,你就别主动和她说话。”——来源:《庭院深深钓鱼台》.第6页.杨银禄著.说完这些细节之后,阎长贵让杨银禄先在他那里熟悉情况,跟着一起整理文件什么的。等什么时候领导主动提起要见面的时候,他会带着老杨上二楼。
杨银禄原本忐忑的心情,经过汪主任的安抚之后,好不容易不紧张了。现在一听阎长贵的这些话,那颗落地的心又悬起来了。
于是乎,他也听话,刚去的头一天,是一步不敢走出阎秘书的办公室。
第二天,早上十点整,已经在阎秘书的办公室憋了20多个小时,杨银禄实在憋不住了,就小心翼翼的走出了办公室,想出去透透气。
他来到走廊,朝四周张望了一下,发现没有人,这才小心的走到门厅。
周围没有动静,杨银禄也不由得好奇的打量着屋里的一切。
高大的门窗,华丽的吊灯,地上还铺着柔软的纯毛地毯。
他正出神打量着屋子里设施的时候,不远处响起了脚步的声音,一个声音从背后传来:“你是刚来的秘书同志?”
“嗯”
杨银禄回头,来人是一个小姑娘。
“请你马上回你的办公室”
小姑娘的声音很温柔,脸上挂着笑眯眯的表情:“江同志快要起来了,她起床后或许会看一会文件才出来散步,或许直接就出来散步了。要是她见到你这个生面孔就麻烦了,你刚来,现在就被她看到不好。”
听到这温柔的嘱咐,杨银禄感觉到了些许亲切。
“我听说你姓杨?欢迎你来和我们一起工作”
“你贵姓呢?”
“免贵姓许,叫许春华,是护士”
简短的介绍过后,杨银禄也不敢在门厅逗留了,真要撞上了领导,那可就麻烦。
“偌大的门厅,一道又宽又长的走廊,除了小许之外再无别人了。这里一丁点声音也没有,安静得可怕。”——来源:《庭院深深钓鱼台》.杨银禄.著.他听了许同志的提醒,转身轻轻的走回了阎长贵的办公室。
这就是初来乍到的杨银禄,在钓鱼台11号楼初来乍到的第一天。
发布于:云南省正规的股票杠杆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